÷
四年前,一部《流星花园》的偶像剧红遍整个亚洲,故事就发生在一所四大家族为培养优秀后代而创立的超级白金学院。而2003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办的民企“创业人才孵化班”一现身,就被人誉为浙商版“流星花园”,一时间,“少帅”、“未来总裁”等众多光环戴在了这群只有20岁出头的年轻人头上。虽然这种评价有点夸张,但它打造新一代企业接班人的教育模式,依旧吸引了浙江不少百万甚至千万富豪。
有人说,20多年前,出生于草根的第一代浙商凭着“第一桶金+闯劲+机遇”,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事业,也成就了浙江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大省的今天。而在中国民营企业交接班浪潮悄然袭来之时,作为第一商帮的浙商的接力棒怎样有力地传承下去,这已经成为许多浙商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民企密集的浙江,尤其是甬台温一带,民企多以“上阵父子兵”的形态组成了管理架构,毫无疑问,财富继承者的经营能力和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浙江民企今后的持续发展,以及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然而从白手起家的草根一代发展到新生代浙商,在这巨额财富的交接过程中,他们似乎仍然缺乏着一种历史积淀,几种传承企业的模式也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激烈碰撞,究竟是本土培育好,还是海外教育更胜一筹?是让与自己有血缘联系的子女继承权力,还是选择“托孤式”传承,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帮助打理?
而新生代浙商接棒后也并不容易,处在家族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他们遭遇更多的可能是坎:志不在此,却被牢牢套在其中;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财富,却也背上沉重的包袱;看上去大权在握,但时常与老一代经营者发生摩擦……这些接踵而来的问题吸引经济学家把此作为研究课题,引起了社会学家对其中奥秘的钻研,更让众多旁观者产生好奇。
那么,草根浙商们究竟是如何培养新生代的?是如何思考财富传承问题的?也许,通过本报对50名浙商财富继承话题的调查,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一点浙商在财富传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夹杂在其中微妙的因素。
子承父业,创业者绕不过的坎
“子承父业”,对于家族制企业来讲,总是显得那么天经地义,但接班问题永远是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这个话题,让很多企业家都选择保持沉默,因为它实在是非常敏感,让谁接班,凭什么接班,都是那么充满悬念,似乎不到最后关头,哪怕只剩下一层窗户纸,当事人也不愿意随意捅破。
在浙江,苦心经营20多年,终有成就的民企老板们因为年龄问题,因为健康问题,培养选择接班人成为他们再也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近日,本报发出50份问卷,分别对40岁以上的老一代浙商与二三十岁的新浙商进行了调查,最后回收有效问卷46份。调查显示,老一代浙商对于下一代的培养非常重视,而在交接权方式上,新老两代则有着不同的想法。
草根浙商:放下权力并不轻松
有调查显示,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0年。全国工商联前不久在国内21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主竟然不懂财务报表,有些企业主甚至不看书、不看报。也正基于此,老一代的民营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在接班时能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更丰富的知识。但有关统计显示,东亚地区的家族企业只有13%能成功地传承到第三代,这个数字足以让现在还在含辛茹苦打拼江山的很多富豪们忧心忡忡。如何让自己的继承人在承继巨额财富的同时,不辜负父辈的期望,把事业进行到底?我们的调查显示,继承者的教育被这一代的浙商列为头等大事。
培养方式:70%选择将子女送到国外去求学现象:康奈老总郑秀康把儿子郑莱毅送到英国留学,现在回国进入企业的儿子已经成为郑秀康的左右手;正泰董事长南存辉把三个子女都送到美国学习;而在绍兴,年销售额超亿元的102家企业中,有20余位老总的子女留洋后回国,到父辈企业继任或即将回国接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