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财富是企业主要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同样依托于信息技术来实现知识有效管理的基础平台,也成为了一个趋势。企业、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不断出现的成功案例吸引着更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但是由于对知识及知识管理本身的不同理解、企业不同的现状和目标,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知识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有可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可能完全不同,有大而全的,也有小而精的。没有哪个系统是最优秀的,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是最好的。
知识管理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涉及到组织学、管理学、心理学、技术、法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这么多的角度来实现一个系统本身就是复杂的。还好,IT工作者们总是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进行突破,他们选择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因为不论什么样的知识管理系统第一步就是要做知识的辨别。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够谈到管理,最终实现系统。
什么是知识?知识无处不在,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还是让我们老生常谈的说说知识和数据、信息、感知的区别吧。数据是按照一定结构存储的文字、数字、图形等等,其特点是高度结构化,结构之间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信息比数据高一个层次,它具备了一定的意义,当数据放入一个相关的上下文环境中,表达出的就是信息,例如企业的利润、增长率等;感知只有对应与具体的人才出现,它是信息在人脑子中的反映,也只有数据变为感知才具备了指导人行动的能力。知识和感知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但是并不相同。
对于知识,我们并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哲学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知识定义。客观主义认识论认为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它反映活动的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强调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建构主义认识论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组织中,即为组织知识,强调的是互动的交互。在这里我们不研究那一种定义更正确,因为不同的定义都是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到的,只是希望大家有所了解。不管知识的定义如何,存在这样一个共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or tangible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orintangible knowledge),显性知识指那些能够被某种语言和文字等表述并方便传播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很难表述出来,不容易被传播学习。
基于这样不同的理解,构建在上层的知识管理系统自然也不相同,可以分为注重有效管理已有知识和注重交互能力两大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