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发型的历史:看看古人梳些什么发型
[打印本页]
作者:
celina
时间:
2006-3-7 16:19
标题:
发型的历史:看看古人梳些什么发型
在最早的中国人眼中,发型具有一些神秘的潜台词。氏族公社时期,头发往往成为巫术的工具。一个人如果逃走,他的仇人拿他的头发在纬车上转动,他在异地就会迷乱找不到方向。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从伦理的角度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保护头发成为当时人们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剪发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如出家为僧尼。
自秦、汉始,古人的发型逐渐缤纷。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此时,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逐渐流行开来。“步摇”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汉代刘熙《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得名。“巾帼”则是男子的发型装饰物,用假发编织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因此,古时女子有如男子之勇气者,通常被称为“巾帼英雄”。
经过魏晋的大乱,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向南方迁徙,发型在此时期也有了新气象。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女子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颇大。一时间,“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记载妇女们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竟然不惜借用假髻,假头。此时的假髻无奇不有,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等等,风气大盛。最著名的发型是灵蛇髻,《采兰杂志》记载说,“甄后既入魏宫,宫廷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蛇的形与神给甄后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发型,恐怕也只有魏晋人才想得出来。
隋唐、五代、宋的女子发型,并无大变。辽代男子发式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音昆)发。金代男子则好以辫发为时尚之式,男辫垂肩,女辫盘髻。元代虽与金代同好辫发,但辫发样式则大相径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这种发式,我们在现存的众多元代人物画像中均可见到。清人入关后,则又强令“剃发留辫”。由此看来,历史上,男子发型改变颇多,女子则以髻为主,不同民族,不同朝代之间又各有差异,堪称琳琅满目。
欢迎光临 奇纳论坛 (http://kinasoft.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