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型的领导力研究称为情境论。最早提出这项概念的是费德勒,他认为领导力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L=F( l , f , s),这三者的关系又可衍生为三项变量: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工作结构化的程度、领导者权限的强弱。后将这项理论发扬光大的有两位: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赫赛和布兰查德,布兰查德的名气较大,著有《一分钟经理人》及《情境领导Ⅱ(Situational Leadership)模式》两本有名的管理畅销书,赫赛则推出《情境领导》与布兰查分庭抗礼。两人的情境领导都是根据部属的准备度(能力与意愿)不同,分别提供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命令、指导、参与、授权。情境理论能说明主管需要用命令或指导行为的理由,特别是他们认为部属不够成熟、能力不足时。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如果我们判断部属意愿、能力不足,想要用命令或指导的模式,但部属却认为他们应参与或被授权该怎么办?情境领导认为需要增加与部属的沟通,那是不是表示所有的领导模式都需要注意部属的感受,增加与部属的沟通?这证明了还是注重人性、关怀人性的领导方式最佳。
① 在自我的层次,要做到“发挥自我影响力”,改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及定义主管职责。② 在人际的层次,要做到“带动他人成就他人”,激励与引导、培育与教导、谘商与辅导、追随与辅佐。③ 在团队的层次要做到“领导他人做出贡献”,愿景描绘、带动变革、强化团队热诚、有效运用管理工具。第三个层次也是运用领导-管理双循环来领导成员达成企业的目标、实现组织的成效。如果要更精简地描述这三个层次能力的建构,可用十六个字来盖括:自我领导、人际领导、团队领导、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