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会来事”就是虚伪吗?

志国是位大二的学生,平日里沉默寡言,集体活动能躲就躲,和老师同学都没有什么交流和来往。前些日子,班主任病了,班干部带了一些学生前去探望,他们又买补品又送花。志国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他觉得这些探望班主任的同学“全是些溜须拍马和虚伪至极的人”。

  通常自尊心过于脆弱的人,会把一些本来很平常、很正常的事,贴上一些特殊的、不正常的“标签”。这些事,其实他们内心也想去做,也认为应该去做,但是由于存在着种种心理障碍,如害怕别人非议、怕碰钉子、觉得自己变成了异类。比如有些想和别人交往又怕和别人交往的人,由于无法和他人融入,走不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就爱把别人说成俗不可耐,而把自己不敢与人交往的行为说成“不同流合污”,以维护自己心理平衡。同样,志国在内心深处也未必不想去看看老师,也未必不想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老师的好感,然而由于自卑心理在做祟,他对于“去看老师这件事”存在着种种的担心,担心别人也会像他想的那样说他溜须拍马,怕别人说他怪异,怕人家认为他不配,怕……由于这些怕,志国不敢去做“看望生病的老师”这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好将之贬为“虚伪”、“拍马”。可见,这正是志国对其他同学看望老师行为的一种羡慕心理的曲折表现。而解决志国这种错误认识的核心在于提高他的自信心。

  对于许多像志国这类自卑者、不会来事者,还需要进行一种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生病了,我希望我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老师也是人,也同你一样需要别人的理解、关心及感情支持。设想你就是老师,当你生病时学生去看看,这应是起码的人之常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怎么能说是“虚伪之极”、“溜须拍马”呢?

  此时你也许会说:那些班干部就是千方百计讨好老师,而对普通同学冷眼相待。我姑且承认你所说的是无一例外的事实,班干部都是些溜须拍马之流。可是,难道他们是拍马之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拍马之事吗?这就如同他们在学习,难道我们为了避免与他们类同,就刻意不去学习了吗?

  班干部“讨好老师,对普通同学另眼相待”,我们讨厌这种行为,那么我们为何不能既“讨好”老师又去“讨好”普通同学,保持一种“一致性”的态度呢?我记得以前我在中学代课时,有位女孩,在班上任生活委员,她关心班集体,经常照顾、帮助班上的同学,因此人缘极好。同样,她对老师也很好,不仅很懂礼貌,也爱主动帮老师做事。比如主动帮我去打饭,考试完了在别人围着我问问题或都出去玩时,她却在默默地帮我整理卷子。你说,这样的人老师同学能不喜爱,谁人会说她溜须拍马?该不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你也许又会说:老师对我们这类不起眼的人,根本看不上眼,会在心里说:“你也配?!”首先我认为绝大多数老师不会这么想,其次即使有极个别的老师这么想了,你也不必在乎。因为你做的这件事是正确的,应该的,这一点不会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有位作家和朋友外出,在一个摊点上买东西。作家首先向摊主问好,走时又和他说再见,但自始至终这位摊主都很冷漠,无任何一点积极的反馈。朋友告诉作家:“你理他干吗?他对谁都这德行!”作家却反问道:“为什么要让他的处世态度决定我的处世态度呢?”

  况且,老师为什么会对你冷漠、瞧不上眼呢?这很有可能与你以前对老师的态度有关。如果你以前对老师不主动问好、打招呼,不帮助老师积极做事,不去沟通,那么今天老师对你的消极态度就是你昨日对老师的消极态度累积而成的。因此你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积极主动地去改善同老师的关系,揭开你同老师关系的新篇章。

  你也许还会说,其实这些班干部并不真心爱戴老师,他们在背后、在内心也在说着老师的坏话,或者当老师不再教他们时,他们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对待老师了,你说这不是虚伪?而我不喜欢这位老师,我怎么想就去怎么做,所以我就不去看他。我还是像刚才所说的,先不论班干部是不是你说的那种人,而就他们这种表面上的、礼仪上对老师的尊重,我们便可好好思考一下:这种“虚伪”难道不需要吗?难道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就是“真诚”吗?

  有位女孩给我写了封咨询信,我给她简单地回复了一封信。她看了我写的简单复信后,又写来一封感谢信,在信的开头她这样写道:“看了您的来信,我思考了一遍又一遍、欣赏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这位女孩是否真的“思考了一遍又一遍”,是否真的“欣赏了一遍又一遍”,我没去细细“思考”。因为我只顾心里美滋滋的而无暇去仔细推敲了。但是如果她实际上没去这么做而却这么说了,我也并不认为这是虚伪,如果你非要说这是虚伪,那么我倒是对这种“虚伪”蛮喜欢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