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企业管理的前世今生

 从1991年开始,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审定工作已开展了12届,一共评出了813项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如果加上各地区、各行业审定的区域性、行业性成果,所涉及的企业数已经接近上万家。这么长的历史跨度,这么多的企业,参与这么大规模的管理创新活动,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它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它能为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带来哪些启示?

  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相一致,我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起点低,进步快,前期带有明显的“仿效”色彩,近期开始致力自主创新。总体看,走的是由“后发”到“争先”的路子。

  “后发效应”明显

  我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初,二十多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六五”期间),为准备阶段。这个时期流行一个关键词,叫“全面整顿”。因为“文革”的灾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都被破坏了,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现象随处可见,所以要整顿。那时国家经委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全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整顿”,把被破坏的生产秩序恢复过来。当时还顾不上管理现代化,也不知道什么叫管理现代化。

  八十年代中后期(“七五”期间),为预演阶段。这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倡导和推广。这是中国的企业与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对于刚刚从打开的大门看世界的中国的厂长、经理们,“全面质量管理”无疑是中国企业接受管理现代化教育的第一堂启蒙课程,新鲜而且富于成果。从此,企业现代化管理提上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人的日程。

  整个九十年代(“八五”、“九五”期间),为模仿、学习阶段。“七五”、“八五”期间《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企业管理现代化已经作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纳入国家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成为政府和全社会有组织推动的一场企业素质提升运动。在此期间,企业的管理提升和机制、体制变革交替进行。前五年,以机制、体制的变革为主线,管理围绕市场化运行所需要的基本规范进行相应变革、完善;后五年,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主线,管理围绕如何按照国际标准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探索创新之路。无论是市场化规范,还是现代企业制度体系,我国都没有现成的经验,都需要向“先发”国家学习。因此,引进、模仿、借鉴、消化、吸收,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在90年代的主要特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