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如果不理清楚这样的一个大事大非的问题,我们现在吵的再凶,也不是得出什么好的结论。而只会对中国式管理在理论上很片面的理解,在实践中很狭隘的运用,对组织的管理无形的将造成伤害。
现在企业管理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这样的一个需要对有关的管理进行边界研究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的认清中国式管理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式管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中国式管理来源的三个方面
1,看到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很好的管理思想
那些自称是中国式管理的发现者和欢呼者认为,在中国大量的传统思想中有着大量的可以借鉴的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反对者认为是在挖棺材!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些适应中国企业本身需要的容易被理解的思想。确实,我们可以看到:《易经》其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洪范》第一次系统表述了以“顺五行”为核心的治理天下的大法,而将整个世界纳入五行系统之中。儒家思想单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概括就是“修己安人、举贤任能”。老子的著作的 “反者道之动”和“无为”的思想。孙子的“慎战”、“先知”、“先胜”、“主动”等思想。
2,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的佐证
中国式管理的发现者和欢呼者喜欢用一些运用中国实现管理企业并获得成功的企业来作为证明,而运用的最多的也是这样的企业:1,关于海尔的“13条规定”,从禁止随地大小便开始,揭开了海尔现代管理之路;张瑞敏成功地运用儒家文化与孙子兵法这些起源于齐鲁之地的智慧于企业管理之中,创造了一个海尔式的发展神话;关于华为立法。1998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推出历经数年设计出的华为《基本法》,并且出版了包含《基本法》全文的《走出混沌》一书,此举在管理学界和新闻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甚至被誉为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里程碑”。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通信产品市场,华为公司试图用涵括各个方面的《基本法》来建立企业的系统指导,求得企业长远发展。作为解决特定历史时期具体问题以及理清未来思路的工具,华为基本法清晰地为各个层面的华为人做出了行为定位,也为统一行动追求整体目标定下了基调。华为过去的高速发展与之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