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从知识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尤其是企业自身一点一滴辛苦积累起来的知识。为了应对这个问题,近年来,许多组织都在信息技术系统上进行了巨额投资,特别是在知识库和数据库技术方面。只可惜,种瓜未必得瓜---不菲的投入并未能给它们带来应有的回报。
举一个在这方面特别失败的例子。一家制造业公司将原来分布在其内部2,000多个系统中的300多万份文档集中到一个数据库中。仅仅在刚开始的三年时间里,这个项目的预算就超过了2,200万美元。更糟糕的是,因为没有更改文档与用户的界面,也没有改进对浏览新系统的帮助,这套系统纯粹就是给公司添乱。这笔巨额投资的预期收益也就化为泡影了。
这种失败的事例并不少见。根据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旗下IDC公司的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一个拥有上千名知识员工的组织,每年在生产率方面的损失动辄就会突破600万美元。其原因有三:一是知识明明在系统中,要用的时候却踪影全无;二是要找的知识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本来无此物,却大费周章进行搜索;最后,由于无法找到系统中现成的知识,只好重开炉灶进行创造。
要减少这种浪费,同时提高生产率,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帮助员工及时找到想要的知识。令人欣慰的是,要改善现状其实并不困难,因为目前公司在应对这一挑战时,还仅仅是依赖一些蹩脚的工具,通过逐步增加投资就能达到改善的目的。看看这些富有创意的电子商务巨头们---Google、eBay和亚马逊,是如何围绕吸引并留住顾客这一理念来打造它们的商业模式的。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它们简化业务流程的能力。比如,让顾客轻易就能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使他们可以快捷地浏览产品和服务,并毫不费力地评估出欲购产品的价值。
这些正是大多数公司难以做到的。具体表现在:员工发现,在公司知识库中搜索信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无法自如地在不同类别的知识之间进行浏览;由于没有得到相关的背景资料,他们无法衡量所找到的知识的价值。许多知识工作者会为此而放弃搜索的努力。其实,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知识的话,他们就能更好地服务客户,或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在如何更有效地向员工推广知识方面,电子商务巨头们可以成为其他公司效仿的榜样。更确切地说,公司在设计知识搜索系统时,应该落实以下三条准则:提供一站式的内容检索;设计一套动态的分类方法和前后一致的内容格式;以及设法激发起员工的搜索兴趣---使他们不仅能轻易地找到所需的知识,更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单个来看,这三项要求可能都比较简单,然而将三者合而为一却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对员工的搜索体验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这些准则还汲取了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广为接受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