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健康新知:驳斥水没有营养说

  关于水健康,我们还要无知到几时?

  在最近浙江某报,该省营养协会秘书长华金中以“有关专家”的身份宣称:“水本身没有多少营养,不管弱酸性还是弱碱性的水,只要清洁卫生,煮沸烧开后喝了对人体没有危害。” 这种专家说法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什么“水只是解解渴而已”啦,“人体的营养来自食物,不靠水来提供”啦,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贬水”的论调把我们彻底弄糊涂了。我们真的要瞠目结舌了。

  为什么一个营养专家对饮用水的认识如此肤浅,为什么每天总有这么多错误的信息在误导我们?

  水没有营养v.s.水本身就是营养

  好在我们都知道一点科学常识,人类赖以生存的有六大营养素,那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加上糖类,又称七大营养素。不管是六大营养素还是七大营养素,水都是人类最必需、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这是基础知识。

  水占到了人体体重的60—70%,人体“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体健康与否。将本身就是最重要营养物质的水说成“没多少营养”,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而然除了上面这位专家,我们周围又有多少人依旧固执地认为水只是用来解渴的呢?

  其次,水里面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扮演着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角色,并非如这位专家所说的那样,没有“多少”。

  到目前为止,已经证实水中有近10种微量元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就我国目前的膳食结构而言,许多微量元素很难从食物中摄取,而主要是从水中得到。有的矿物元素如硒,只能从水中获得。

  世界卫生组织编撰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中明确给出了人体从饮用水中摄取矿物质的比例,以重要的两种矿物质钙和镁为例,从水中摄取的钙和镁可占总量的5—20%,最高情况下钙可达29%,镁可达50%!人的健康必须有这些矿物元素保驾护航,由此可知水其实是有营养的。

  同时,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水中矿物元素的多寡,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否。

  比如,1960年,美国学者Schroeder做了“饮水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饮用水硬度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负相关。1979年,Comstock在总结了50项研究后,也得出了类似结论。现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水中的钙、镁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防治作用,长期饮用不含矿物质或矿物质不均衡的饮用水,“可能更易患心血管疾病。”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

  从绝对量来说,饮用水中的营养或许的确没有多少。但水的营养学意义并非由其数量决定,而是由其对维持生命健康的贡献度决定的。

  再其次,水的营养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含有人体必须摄取的矿物元素,更表现于它在新陈代谢功能中的作用。

  国人对营养的概念存在着一个偏差,认为能补充某类营养物质的饮食才叫有营养。其实真正意义的营养,是指能够维持生命正常运转的元素,这恰恰是水最为显著的营养作用。

  中央文明办和卫生部的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赵霖赵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语重心长地说道:“水是最重要的营养,是最重要的营养素。所以孩子们就是要喝水,只有喝了水才能排毒,只有喝了水才能促进你的代谢。”

  由此可见,水非但不是没有营养,而且是极其重要的营养。

  水的酸碱: 无所谓v.s. 很重要

  国内外对水pH值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我们至今仍然无法精确地测定酸性水加速人体衰老的过程及程度,但它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是完全可以确信的。此外,pH值可通过影响其他水质指标及水处理效果而影响健康。

  “无论在哪个部位,身体的pH值都维持在一个恒定范围内,即使pH值发生轻微的变化,也会引起身体的生物活性分子结构和化学功能发生剧烈的变化。”[5]整体而言,人体内环境是个弱碱性环境。人体最重要的体液—血液健康状态下的pH值为7.35—7.45。医学上将血液pH值低于7.35称为体液的酸化。世界著名医学博士莜原秀隆先生指出:人体的酸化是万病之源。

  引起体液酸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摄入过多的酸性食物。为了避免体液酸化带来的健康危害,饮用水专家建议:饮用水的pH值以接近人体健康血液的pH值为佳,即呈弱碱性,pH值为7.30左右。

  水能为人体直接吸收,不像食物那样,需要经过一个体内“燃烧消化”的过程。因此饮用水对人体pH值的影响是直接的。李复兴教授认为,“水是比蔬菜、水果更好的中和剂,水中的天然矿物质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起到维护体液平衡的作用。”

  对饮用水的无知反映了我们的短视

  归根结底,公众对饮用水的误读缘于水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在短期内难以看出端倪,人类短视的基因在此点上暴露无遗。

  但,水对健康的长线影响也恰恰是深远影响。任何一餐不健康的饮食都是病态因素的积累,并将最终爆发。

  如果我们不重视水,这第一营养元素,最后我们会发现,危害自己健康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同时,也请有关专家翻翻课本再来告诉民众什么叫水的营养。

返回列表